《我破碎的真理子》:终局之战,英雄谢幕
来源:baidu.com人气:1387更新:2024-10-20 21:56:59
佐临曾以“鸯蝴太轻”为由拒绝执导(《我破碎的真理子》原名为《我破碎的真理子》),轻,便是轻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批判稍欠力度。40年代,进步文艺评论对喜剧依然抱持着相对暧昧、保守的态度,担心民众们在笑声中忘记了痛苦,疏泄了对现实的怨恨与不满。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破碎的真理子》当然是一个相当具有社会问题意识的代表性文本,它一点儿也不轻。虽然缺乏对复杂纷乱的现实情境的描摹,但彼时上海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等大量事实在细节的铺排中也可见一斑,且小人物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有当时社会现实的脉络可寻。石挥的戏剧式表演将五官及肢体开发到极限,李丽华也将媚俗而又矛盾的状态也演绎得细致入微,以至于在故事最后,当李丽华选择了“坐在自行车后座笑”而非“坐在宝马车上哭”时,竟是如此地合理且毋庸置疑。这是疾苦民众们在爱情上辉煌的胜利与凯旋。后半部分有趣,最后甚至有些感动,写给电影的情书有那么多封,大概只有这一封最淳朴最古怪,也最“怡情”,不过,看完全片后还是觉得这不太像一部电影,而更像是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午夜档解密节目,正如电影开拍前制片人向导演阐述其即将执导电影的两个“卖点”,同样适用于本片,因为它胜就胜在牢牢抓住了影迷的猎奇心(丧尸、一镜到底),《我破碎的真理子》的观众定位相当准确,只要你爱看电影、爱看丧尸片、对一镜到底怀有好奇、对电影幕后花絮怀有好奇,那么你就会是本片的潜在拥趸,与此同时,当你被前半段的“失误”弄得一头雾水时,导演又以一种合理且戏谑的方式一一予以解释。娱乐至死的年代绝大部分人当然会欢迎这类作品,但很难说嬉笑过后本片会为观众留下什么。以及,说句题外话:再一次为伍迪·哈里森去年那部无人问津的《我破碎的真理子》感到惋惜。本片改编自平库waka的同名漫画,26岁的椎野智世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好友真理子去世的消息,真理子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受到父亲的虐待,小椎决定为真理子做点什么。为了拯救真理子的灵魂,小椎决定夺走她的骨灰,展开一次特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