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nuó)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边城边城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成书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 沈从文在行军的途中,有一个叫赵开明的好友,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 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 17年后,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泸溪 他站在船头上,回忆到翠翠的美丽形象,便朝绒线铺走去,在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和翠翠长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 沈从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 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 这时她已死去,留下父女两个 为了不打扰赵开明,沈从文没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复 翠翠,这个美丽、朴实的少女,他怎么也无法忘怀 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人物名称介绍翠翠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 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爷爷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天保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 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顺顺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 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 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作家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嘉良、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李标晶: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 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 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 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潘旭澜:《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涛: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边城 新版边城 新版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延伸影视作品:1985年,凌子风执导《边城》同名电影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年份出版社2014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武汉出版社2013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岳麓书社201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译林出版社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岳麓书社2009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花城出版社2006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江西人民出版社1949开明书店1948开明书店1934生活书店沈从文(2张)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Copyright ©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