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真宗时期,契丹人大举入侵,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人心惶惶。为了应对这一局势,真宗召集了大臣们来商讨对策。当时,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避免与契丹人正面冲突,他提议向契丹求和,并送上金银珠宝和美女以换取他们退兵。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 寇准认为,在战争还未开始之前就表现出怯懦和退缩,对士气是极大的打击。他建议真宗皇帝御驾亲征,以此鼓舞士气,坚信宋军能够取得胜利。真宗采纳了寇准的意见,并在随后的澶渊之战中,宋军果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但这场胜利并未使所有人欢喜,尤其是那些之前主张求和的大臣,如王钦若。他对寇准的功绩心生嫉妒和怨恨,并寻找机会诋毁寇准。在一次与真宗的私下谈话中,王钦若利用澶渊之盟(即宋辽之间的和平协议)来诋毁寇准。 他首先称赞真宗对寇准的敬重,并询问是否因为寇准对国家的贡献。当得到真宗的肯定回答后,王钦若开始诋毁寇准,他将澶渊之盟比作《春秋》中所记载的耻辱之事——城下之盟,暗示真宗与寇准的决定实际上是一种屈辱的妥协。 为了进一步贬低寇准,王钦若使用了赌博的比喻。他问真宗是否听说过赌博的人在输得一无所有时,会倾其所有进行最后一次押注,这被称为“孤注一掷”。他暗示真宗就是寇准的“孤注”,在寇准的策略下,真宗和整个国家的命运都被当作了赌注。万一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真宗被王钦若的言辞所动摇,开始怀疑寇准的动机和决策。从此,真宗对寇准的态度逐渐疏远,并在第二年将他从宰相职位上罢免,降为刑部尚书并外放到陕州任职。 这个典故不仅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还展示了人性中的嫉妒与怨恨如何影响决策和历史进程。“孤注一掷”这个成语也因此典故而流传至今,用来形容在危急关头用尽所有力量进行最后一次冒险的行为。
Copyright © 2008-2023